黄骅大港雏形初现

2009-6-22 10:35:41

 

  马达的轰鸣声、打桩的锤击声、船舶的汽笛声……6月12日上午,笔者乘船驶入黄骅港综合港区施工现场,海面上到处是往来穿梭运送工料的船只,四五十米高的打桩机迎风矗立,吹沙船正在把海底的泥沙吹到围堰中……只见北围堰、防波堤已经全部出水,具备掩护条件;吹填围堰正加速推进,具备吹填条件,黄骅港综合大港已经初现雏形。

 据了解,新修订的《黄骅港总体规划》把黄骅港分为煤炭港区、综合港区、散货港区和河口港区。其中,综合港区、散货港区规划岸线45.52公里,规划用地面积52.43平方公里,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散杂货泊位101个。综合港区和散货港区的建设将分“三步走”:第一步建成10万吨级,第二步建成15万吨级,第三步建成20万吨兼备25万吨级。

 “目前,北防沙堤土工材料铺设完成82%,堤心石抛填完成50%;航道南侧围堰已开工部分长4622米,砂垫层抛填全部完成,7月31日将具备吹填条件;港池疏浚吹填完成80万立方米,形成码头后方150米陆域。”在现场指挥的中交股份黄骅港综合港区总项目部副总经理夏风介绍,截至6月12日,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约20亿元,按照计划,今年能够完成投资70亿元,将为2010年8月实现通航奠定坚实基础。

 不过,就在前些日子,夏风还在为工期担心。综合港区的码头全部建在浅海中,必须先在海中打桩,才能以此为基础施工建设,桩基工程是码头建设的重中之重。根据最初设计和规范规定,当桩尖必须穿过地质土层厚达10米以上的砂层时,应采用水冲法沉桩施工,但是,该方法每天最多只能打桩4至5根,起步码头工程共需设桩5848根,即使4艘打桩船全部投入使用,最快也需要290多天,这样的速度难以保证如期通航。为此,项目部专家通过深入研究,大胆采用锤击法沉桩,这种方法采用了高性能大型打桩设备,工作效率大大提高,每天可以打桩10根左右,打桩工期因此可以缩短一半。

 12日上午10时,望着露出海面的十几根试验桩,夏风终于松了一口气:“现在试桩工作已经全部结束,锤击法沉桩试验成功为我们如期完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。7月初,码头建设将全面展开。”

  起步码头工程是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的一部分,包括建设4个5万吨至10万吨级通用散杂货泊位,3个5万吨至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。起步工程的另一部分是公用基础设施:新建一条5万吨级航道,建设防沙堤、防波堤等配套设施。整个起步工程投资概算127亿元,计划于2010年8月建成投产。

 “黄骅港综合港区建成后,将成为我省中南部六市最便捷、最经济的出海口,对增强六市沿海优势、调整产业结构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”据省交通运输厅港航局一位负责人介绍,邯黄铁路建设即将动工,届时,从邯郸、邢台等地到黄骅港将只有不足400公里的距离,比到现在最近的天津港、日照港缩短了100多公里。